家住“长江第一湾” 他从农民变身最受欢迎导游
2022-10-16 09:37 | 来源:未知 | 作者:bj责任编辑

 江河奔腾看中国·金沙江

 
  家住“长江第一湾” 他从农民变身最受欢迎导游
 
  “长江第一湾”的“V”字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石鼓一带,正是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从农民变身导游的张学文,如今主要精力是向更多人讲述红军精神。他说,只愿更多人感受石鼓、亲近石鼓、理解石鼓。
 
  如今的石鼓镇,通过打造长江第一湾、茶马千年古镇、红色文化和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口“四张名片”发展向前。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其陡然往东北急转,得以继长江之名,将泱泱华夏滋养。
 
  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人在这个大湾处繁衍生息了两千年,世世代代受金沙江滋养。
 
  石鼓的神奇,不止于这自然大观,它还是茶马古道要塞,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石鼓一带,正是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红军从这里渡江
 
  石鼓镇自古就是北进藏区、南出滇西的唯一通道。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及乡村公路的开通,从丽江市城区至此,仅需50分钟车程即可。
 
  当下的金沙江正处于丰水季,它携沙带土,呈现出一派雄浑的黄色。
 
  江面上没几只船。从集镇至木取独渡口沿江地段,仅有一只海事船与两只运输船靠岸。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副馆长张学文介绍,水流湍急,客运船只被禁止往来。
 
  金沙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它以年平均流量4750立方米/秒的速度往前奔跑。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来到丽江,被金沙江阻挡。石鼓一带的28名船工,利用几十只木筏和7艘木船,帮助18000余名红军战士,从石鼓等乡镇的5个主要渡口顺利过江。
 
  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讲解时,他偶尔会闭上双眼,仿佛置身于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张学文的爷爷奶奶小时候见过红军渡江,“马是会游泳的,渡江的时候,战士在船上牵着马,让马在水里游。可江水太急,马儿害怕往回游,结果缰绳把船扯翻了……”他说。
 
  石鼓不止有“石鼓”
 
  “是红军长征路过云南这段历史改变了我。”张学文说,他曾是一个农民,做过酒店门童、养过猪、种过地。
 
  2004年,“重走长征路”话题兴起,重温红色历史变得流行,一些外地散客突然来到了石鼓,“他们喜欢看一些风土人情,拿着地图找我们,一个个地名问,一个个地方找。”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另有传说称,1253年,忽必烈从石鼓“革囊渡江”,南征大理。随着游客的到来,石鼓人才反应过来,原来石鼓不但有传说和奇景,还有真真切切的烽火历史。
 
  热情活泼的张学文很快成了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一头钻进革命史、红军长征史以及地方风物志中。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了如指掌。在与大量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好。
 
  2007年,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在石鼓改扩建,该馆相继被列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张学文因对红军在当地渡江这段历史的深入求证、钻研,被吸收为正式讲解员,并当上了副馆长。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
 
  在他的讲解中,最让他感慨的是那些外国游客,“他们说,哪怕以现在装备,在那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也不一定能爬雪山、过草地。到了石鼓后,他们终于相信,红军长征是奇迹。”
 
  现在的石鼓已经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张学文的主要精力是向更多人讲述红军精神。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口干舌燥而不知疲倦。他说,只愿更多人感受石鼓、亲近石鼓、理解石鼓。
 
  打造好四张名片
 
  在张学文的印象中,如今的石鼓,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鼓镇辖有石鼓等11个村委会、8个少数民族,人口2.3万,其中8个村委会的百姓生活在40公里的金沙江沿岸。
 
  石鼓镇镇长王琳说,过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村民生态绿化意识淡薄,“长江第一湾”上的植被逐年减少。为进一步建好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每年植树节期间,当地都会组织全镇机关在“长江第一湾”种植云南柳。
 
  与此同时,石鼓群众还积极弘扬红色文化,自编自演了一批以红军长征过丽江为主题的节目,通过真情、真景再现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其中竹园村的民众曾多次代表地方,到省、市、县参演,荣获多次殊荣,推动着石鼓红色旅游。
 
  如今,石鼓的道路更通畅了。十年前,杨振来到石鼓镇派出所担任民警。“当年我们出警到一些偏远地区,一些傈僳族百姓没见过车子,看见后就会躲避。”杨振现担任石鼓镇党委副书记,“现在我们下乡,去最远的村子就20公里。”
 
  野生核桃、松茸、牛肝菌、松露、雪桃、白芸豆……石鼓本地企业家尹卫汤透露,石鼓的绿色特产多,过去因交通设施落后大多烂在地里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收购食材送到大理收购点,需要两三天,为此他不得不借粮食局的厂房在镇上建冷库;现在借助快捷物流,两天内石鼓百姓就能把鲜货送到全国各地。尹卫汤说,石鼓镇过去有些与世无争,但如今早已联通外界、共同发展。
 
  石鼓有四张名片:长江第一湾、茶马千年古镇、红色文化和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口,“每一张名片我们都不能丢,每一张都要打造好。”王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