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民间种业科研创新供给
2016-07-30 22:29 | 来源: | 作者:

  光明网讯(记者 张胜)近日,由国研智库等机构组织的《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组在京举行交流会,并介绍课题研究成果。

  他们研究发现,我国种子产业经历了一个从自繁自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种业产业化到种业市场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以来,在国际范围内,私人部门逐步取代公立机构成为育种研发主体。而在我国,现行种业研发环节市场化滞后极大制约了民间研发力量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迅速兴起,优质专用型作物品种大量涌现,为种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与会人员表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化种业发展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的育种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需求对育种开发的引领作用,既是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作为民间科研力量代表、河南省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院长苏子磻介绍了该机构在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育种方面的经验,针对种业发展现状,他给出三点建议:从体制建设到项目运作,应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关注、发现、发掘、吸收、评判、推广应用民间科技创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破解全民科技创新尤其是民间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政策、体制与机制障碍,使科技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组建议,改革国家育种科研经费投入体制,强化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育种研发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以公益性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性研究和以企业、民间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配合密切、分工有序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解决创新主体错位问题。同时,应把种业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作为育种开发资金的重点支持对象,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专用化品种,引导我国育种方向进行转变和调整。针对当前我国种业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投入不足的现实状况,应建立国家商业化育种投入的稳定增产机制,重点强化种业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鼓励种子企业与民间研发机构整合,组建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企业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